#新單元 #日常影評 #尼爾
最近私心非常喜歡的紀錄片《法蘭克的B面人生》
2014 年上映的電影《FRANK》一直是我人生最愛電影之一,當時寫了影評,金馬與院線都去看了,今年重映時又去看了一次。但我其實一直不知道,原來 FRANK 這個角色在樂史上真有其人。(影迷失格
英國作曲人克里斯西維(Chris Sievey)是一個極具實驗精神與才華,卻一直紅不起來的歌手。在一次意外下,他創造了神秘人偶法蘭克塞德波頓(Frank Sidebottom)。Frank 本來只是 Chris 概念專輯中登場的虛構腳色(設定上是 Chris 的跟蹤狂),但沒想到一炮而紅後,Frank 成為了正式登台的明星。
Frank 開始以自己的身分表演音樂,接受採訪,上電視節目,最終甚至有了自己的節目。但這個角色也逐漸吞噬掉 Chris 作為音樂人的存在。對比電影很有趣的是,電影中想爭取認同卻只寫得出芭樂歌的主角 JOHN ,以及富有創意與實驗精神的音樂天才 FRANK,在現實中其實是同一人。
這部片相當適合這個網紅時代,以現代的角度來看,FRANK 無疑做到了暴紅最重要的一個核心:「人設」。Chris 在創造這個角色時,可能沒想到自己其實是天生的行銷天才。他不僅做出那個代表性的頭套,從回給粉絲的信、周邊漫畫、附贈的贈品、脫稿的即興演出、接電話的方式,每個用心的細節都在強化 FRANK 在粉絲心中的形象。
但他最終得面臨一個問題,當人們已經將這個人設當真,甚至脫離自己的掌控,他如何自處並繼續「演」下去。紀錄片中提到 Chris 與 FRANK的角色其實是共生關係,「人偶無法沒有你而活,但你也無法沒有人偶而活」,也是所有今日的 Youtuber、網紅所面臨的課題。
總之強烈推薦先看電影後再看這部記錄片,電影編劇 Jon Ronson 當年曾是 Frank 的伴奏樂團 Oh Blimey Big Band 成員之一。看完紀錄片,也很明顯可以看出麥可法斯賓達在演出時,還原了許多 Frank 怪異但富有喜劇魅力的特質。
題外話,我很喜歡《法蘭克的B面人生》這個片名,英文片名為 Being Frank,直翻應該是「成為法蘭克」。但 B 面確實是類比時代重要的象徵,而紀錄片主角 Chris Sievey 也曾經做過一張很酷的專輯,A SIDE 是歌曲,B SIDE 是能夠顯示歌詞的電子遊戲。A/B SIDE 也很適合 Chris 與 FRANK 的共生關係。
_
收看連結放在留言